一.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
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tpr)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也称全身反应教学法或直接式沟通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产生于美国,盛行于70年代的一种二语教学的方法,创始人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舍尔(james t. asher)。这种教学法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像婴幼儿学习母语一样,在无压力的氛围中通过身体动作习得第二语言,主要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英语教育。由于tpr教学法特别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因此在我国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的英语教学中。
全身反应法是以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理论为依据的。婴儿出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只会听大人说话,而自己不出声,通过反复听大人的动作演示和指令后而做出一些相应的动作,在训练了大量的听的基础上,逐渐地开始有了说的欲望,于是就水到渠成开始张口说话了,从简单的词爸爸、妈妈开始到会说一些复杂的句子,而读写则可能要等上两三年才会开始涉及。这种自然习得顺序使得人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应当是听先于说,把听力理解放在了学习语言的首要位置。在阿舍尔提出全身反应法的半个世纪之前,帕默就曾提出过第二语言的教学顺序,他主张听力理解能力先于表达能力,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前三个月,应该进行听力训练(前口语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不作要求,单纯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目的语,从而培养学生听懂目的语的初步能力。帕默还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执行的训练。后来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一些先听后说的观点,逐渐形成了各种以听力领先、第二语言学习先从听力理解开始的“领会教学法”,而全身反应法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法。
(一)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基础
全身反应法主要包括了心理学和语言学两大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包含了情感因素。
1. 心理学理论
全身反应法吸取了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理论”(memory trace theory),该理论认为记忆联系的追踪频率及强度越大,记忆联系就越强,学习的内容也就越容易被回忆起来。回忆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来完成,也可以将肢体和口头表达结合起来,通过肢体练习的记忆痕迹,其记忆的提取率明显要高于无伴随动作。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阿舍尔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有共同之处。儿童接收到的多是命令句,他们一般先做出身体反应,逐渐的学会用语言进行回应。所以,成年的学生可以利用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来学习第二语言。
2. 语言学基础
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克拉申曾提出的“输入假说”,被认为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有意义的理论,他回答了人们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克拉申认为人类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对语言信息的理解,通过消化吸收输入的信息,他们就习得了这种语言结构。同时他认为输入的信息难度要适中,太难的语言信息难以被理解,过于简单的信息则起不到提高的效果,应将语言信息的难度控制在“i+1”的程度上,i表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i+1则表示在下一阶段可能达到的水平。最后他强调听力对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期大量的听力理解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够习得该语言,他甚至认为过早的口语训练是不利于语言习得的。他用来佐证的例子是有些儿童突然换到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说话的,他们通过听来形成自己的理解能力,当理解能力形成后,他们就会主动说话了。这与阿舍尔的全身反应法有很多的相通之处,都强调听力理解先于口语,教会儿童说话的最好方法是给予他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为他们以后开口表达做铺垫。
3. 情感因素
1985年克拉申正式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很多,就会有语言的输入。但并不是所有的输入都能够被吸收,甚至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输入也难以被理解。他认为“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如学习的动机,是否自信,是否有紧张情绪等,甚至在身体和精神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都可能会产生屏蔽效应,挡住输入。“儿童在焦虑感低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所以,要注意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给学习者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这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保障。全身反应法,通过动作学习语言,强调听力优先,教师不强迫学生开口,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分听的基础上自愿开口表达,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来学习语言,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全身反应法的主要特点
1.主张先听力理解后表达。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再进行口语训练。
2.教师应通过指令来控制学生的肢体动作。学生对教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以此来习得目的语。
3.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条件下开口表达,这样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敢于表达,不怕出错。
4.教学要强调其意义而不是形式,从而降低学生的紧张畏难情绪。
(三)全身反应法教学原则和教学步骤
1. 全身反应法的主要教学原则
第一,刘珣(2000)提出过四大教学原则,他认为“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在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前应先培养其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开口表达之前先有足够的听力训练,当他们对听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言,并且这样形成的口语基础更牢固。
第二,使用全身反应法训练的听力理解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教师发指令时多使用祈使句,训练训练的会更加有效。有研究证明教师的指令不仅可以教授简单的词汇、短语,甚至一些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也可以用全身反应法来教学。
第三,要让学生有所准备的发言,当学生有了说的欲望时,再开始训练说的能力。
第四,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语言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不畏难,敢于表达。多使用游戏、歌曲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步骤
设计全身反应法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师一边说指令一边做示范动作,让学生听并观察。
(2)教师只说指令,但不做动作,让学生来做。先让全班一起做,再分小组做和学生单独做。
(3)教师将所有指令结合起来,并做示范动作。接着教师说指令让学生做出反应。
(4)教师将所有指令结合起来,只说指令,请学生单独做,再全班做。接着变换指令的顺序,看学生的反应判断学生是否掌握。
(5)鼓励学生到前面来说指令,让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动作。
这种教学步骤更加循序渐进,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身体动作学习语言,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阿舍尔提出tpr教学法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应用与研究,更多的人开始对此教学法加以认可,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分析了其优点和缺点,对它进行了更加客观的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 全身反应法在国内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二十世纪末,全身反应法开始受到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如胡铁秋(2000)认为该教学法是通过身体动作来教授语言的一种方法,学习者能够在短时间里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他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三个方面阐述了全身反应法相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法存在的优势,同时,他也认识到,全身反应法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的学习不够准确和规范,考试难以量化等。最后他提出应将全身反应法和传统的教学法结合起来,并配合其他教学法共同使用,能够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
魏宏(2001)通过教学实例表明可以将全身反应法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但能够很快入门,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兴趣,不再害怕开口。他主张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地吸取全身反应法的可取之处,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王宜鸣(2004)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的一些对于全身反应法的体会,她认为全身反应法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语言的教学方法。她主张将舞台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并勇于尝试新的挑战。
李珩(2012)从理论基础、应用、优点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对全身反应法进行了阐释,得出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要不断地变换各种活动以达到使用创新方法的平衡。同时他也认识到要将全身反应法与其他有效的教学法相结合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优。
2. 全身反应法国别化研究
黄曦瑶(2013)以韩国全罗南道海南东小学为例进行调查研宄,通过大量运用全身反应法来设计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教学活动,反应了全身反应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她也总结了全身反应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尝试用全身反应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设计出更优化的教学活动。
商艳涛,杨恒(2014)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得出在沉浸式环境下的印尼幼儿汉语教学,使用全身反应法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这一教学法不仅可以用在指令或动作的教学上,还可以用在词汇或是课文的学习上。同时他在实验中发现,使用tpr教学法,课堂会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乔赫(2015)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比分析,认为tpr教学法可以有效减少课堂中出现的学生“记忆效果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兴趣降低”等问题,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针对意大利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建议。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针对tpr教学法如何有效地与游戏、音乐、绘画、表演等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内容上,认为主题式教学更适合意大利小学汉语教学当前的状况,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多涉及意大利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意大利学生课余爱好、校园文化等信息,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朱婷(2014)从组织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语法教学等方面的案例研究,分析全身反应法的可行性,得出了这一教学法在匈牙利的中匈双语学校应用是有效的。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为以后赴匈牙利和其他国家进行儿童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全身反应法较适用于国内的英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方案,如国别、年龄、母语情况等,但总的来说全身反应法较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