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起源发展及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法,简称TBLT。任务型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有Prabhu (1987)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进行的一项强交际法的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用中学”,课堂教学活动用任务形式呈现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运用语言完成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Niman (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Willis (1996)对任务型学习模式的建构进一步深化了任务型学习的内涵。随后人们提出了互动假设(Long,1996)、交际效度(Yule,1997)、任务型学习的认知方法(Skehanl998)、任务型学习的认知和社会维度分析(Ellis,D.,F2000)、任务型学习的方法论与社会文化观(Naim,2001)。这些研究丰富了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使任务型学习研究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交际教学法的发展
交际语言教学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体的交际法教学途径有很多,任务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学原则上,交际有效、内容有意义、任务完成是交际法的几个原则。这些原则是任务教学法的基础,不过任务教学法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同时,两者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任务教学法更加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发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的能力。
2、习得研究成果的反映
在20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了输入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宄成果产生了影响但是也不能保证学习者第二语言的成功发展。SwainF(1985)提出,除了输入以外,输出也是推动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研宄的深入,学者们又发现,其实,语言习得的关键不仅在于足够的输入和输出,更在于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意义协商,而互动正是促使意义协商的关键。在互动理论的倡导者来看,任务正是这样一个有推动意义协商的理想的教学单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输出和输入往往是相互交融的,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任务参与者的互动,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推动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任务的类型、难度和任务的有效性等问题。任务型教学强调输出,强调以内容为中心,强调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得以协商。这些都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的主流观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
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为任务型教学提供了哲学心理基础。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观点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只是一种以主体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一观点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形成了建构主义的不同流派。
任务型教学强调要激发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运用的能力,这正符合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本质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传授的观点。建构主义关于学习不是一个知识量的简单积累过程的观点,也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关于“中介语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发展和知识积累的过程”的观点相一致。
任务型教学强调激活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正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是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观点一致。由于任务是对真实交际的模拟,任务的设计和选择建立在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它必然容易激活学习者己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学习者实现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而新知识构建的成功,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
另外,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往往采用分组活动、集体讨论等型式,强调通过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来促进语言习得,而这种学习方式正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想。
(二)任务教学的特点。
1.模拟性。教学任务既然是对真实世界交际过程的模拟,它的交际目的、语境、参与者等具有显示的虚拟性。
2.教学性。作为教学任务它必然要符合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包括:
(1)具有可能性。
(2)以发展学习者的中介语,促进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为根本目的。
(3)必须在意内容为中心的前提下,适当地关注形式,保持形式和内容的平衡,从而推动中介语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任务后阶段。任务前是准备阶段,由教师给学生设定目标、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并提出要求; 任务中是实践阶段,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堂问答、团队合作、角色扮演等不同活动方式,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任务的进一步了解; 任务后是验收、分析反馈与提高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学生自查、学生互查、教师抽查和小组活动等多种协作互动的形式,通过相互展示、相互观摩、相互模仿、相互暗示等活动,对任务进行全面客观评估,核实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并补充相关任务的完成技巧,促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摈弃了过去单调的、机械化的语言形式操练,营造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既注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1. 真实性原则
语言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复杂的交际系统。发展语言能力不仅是掌握词汇知识和语法规则,而是发展学习者使用语言进行有效表达意义、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任务,任务应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提供的语言交际样本应尽量为真实的语言信息,将课堂学习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2. 交际性原则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应为准确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做出努力,说话人应适当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保证信息得以准确传送、意义得以正确表达。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使用目的语去交流,提倡“做中学”“用中学”“说中学” “交流中学”。事实上,任务型教学法并不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有机结合,不是排斥合作中的自我思辨和批判性思考过程,而是为与他人合作互动中锻炼沟通能力、提升交际能力提供平台。
3. 主体性原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与经验共同发展,知识获取过程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构建的过程,也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心理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参与完成任务促进了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重组”与“重构”,促进新信息与已有信息之间的联结和整合。任务型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已有能力、背景知识、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从而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原则要求教师要避免把交际任务模式化和虚假化、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课堂表演味道过浓、为了交际而交际、为了活动而活动、重任务完成结果轻学习过程等现象。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量身定制任务形式和内容,刺激学生开口用外语交流的欲望,让学生自然而然就参与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来,并做好任务后的自我反思,课后访谈,和学生交流以提升任务设置的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四)任务型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任务型教学要求外语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融合多学科知识结构,具备善于组织、引导和协调学生活动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外语教师开展任务型教学必须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学习。
第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及育人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理念,拓宽视野,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完善。
第二:努力夯实外语专业基础。当前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外语教师口语基本功不达标的现象,教师应不断强化练习自身语言功底,加大口语练习力度,提升自身口语能力,做到发音标准、语法准确、口语表达清晰流畅、语调能够根据活动的情景进行自然改变,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努力提升课堂管理能力,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和任务的顺利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研究,尤其是学生学业水平及心理特点的要求,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任务,并保障其顺利实施。
第四: 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规律,注重过程性评价,肯定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取得的每一个微小进步。
第五: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能够将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融入进去,每一个场景都应该具有相应的重点词汇、句型及结构,保障学生学习的质效。
2. 整合教材,合理利用,整体把握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具备整体把握以及合理整合教材的能力。目前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任务需要进行多种版本教材的融合使用,合理设计出教学内容体系,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体系要体现模块—单元—部分的层级关系,这样方便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握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要注重整合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任务型教学开展要求课堂单位时间相对较多,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同时,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状态、方法,以及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情感状态,力求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创新素养。
3. 明确教学目的,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任务型教学的活动设计可有针对性地采用提问、竞赛、讨论、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开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掌握分析、归类、汇总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语言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文化熏陶、情感升华等融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4. 开展深度合作,保障任务达成质效
任务型教学的实施是以“任务”贯穿于始终,较高难度的任务大多都需要采用“合作”方式进行。因此,如何开展真正的师生、生生合作,就需要教师在合作形式及程序上下功夫。在合作形式方面,一般来说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及交际能力。
(五)任务型教学的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学途径,它基本上反映了外语教育专家对外语教育的最新认识和外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目前国际上外语教学界广泛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思路。
该教学法优点很多,它强调在课堂上完成多种多样的任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和灌输。同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于任务型教学所采用的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启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经过做出决定,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同学间相互合作等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等能力。